课堂上的苏静。
有一个“90后”大学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亦师亦友,没有代沟”“就像我们的同龄人”“我们都很喜欢”——这是湖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给出答案。
只要一提及专业课教师苏静,同学们便打开了话匣子,对这位“90后”青年女教师“一顿猛夸”。“苏老师上课耐心细致,很有特色”“苏老师语言生动活泼,可亲可爱”“苏老师对我们很关心,我们都叫她‘静姐姐’”……2016年来到湖南工程学院,7年工作经历,苏静既扮演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又把自己当作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共成长。
“学习外语,要有一颗闪亮中国心”
英语教学具有多文化性的特征,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甄选、挖掘出恰当的思政元素“结合点”,这是该院英语教研室主任苏静经常思考的问题。
2022年暑假,外国语学院制定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增加了一门全新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要》。开课前,苏静积极调研,精心挑选教材,以满足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她在教材中加入了“新鲜出炉”的中国时政内容,“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一定要有一颗闪亮的中国心,因为我们学习的专业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苏静说。
“怎样表达才最符合中国人的惯例和言语思维?”“如何翻译才能让外国人迅速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内涵?”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苏静花费了大量时间来备课。她将对话教学模式融入课堂,注重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并将生活中的语言文化现象与课本知识结合,例如本土化的语言习惯对于英语发音的迁移影响、语言模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等。
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苏静从未停下科研的脚步。她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学习业界的顶尖知识和思想,现主持湖南省教学改革课题1项,完成教育厅科研课题1项,主持校企合作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1项、省级课题多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含CSSCI来源期刊)。
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苏静漂亮的英语口语、美观大方的课程设计,便掳获了一众学生的“芳心”。“苏老师,每次上你的课,我们都会提前预习,并且掐着表算还有多久才上你的课。”英语专业2022级一位学生毫不掩饰对苏静的喜欢。
“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会陪他们一起”
“有问题,找静姐姐”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许多学生的口头禅。面对“花样”学生的“花式”问题,从学业解惑到生活答疑,作为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苏静一直用情、用心陪伴在学生身边,陪他们成长,与他们共同进步。
谈起苏静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立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英语专业2017级学生姜腾对此感受颇深,“项目前期,在没有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的情况下,是静姐姐帮助我们申请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政策咨询服务。”从注册小程序、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商登记办理、电信运营资质认证,到大赛申报、路演PPT制作和演讲稿撰写,每一个环节苏静都陪伴姜腾完成,并指导他成立了公司,让他的创业实现了从0到1的蜕变。
中华经典诗文朗诵、经典文学作品翻译、英语写作、英语阅读、“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经典影视作品双语解读……苏静带学生参赛的项目多种多样,同学们获得的奖项和中肯的评价是苏静“耐心陪伴”的写照。
“多一个人看到非遗,就多一份希望”
如何让年轻人关注、了解非遗文化?如何让非遗文化焕发青春风采?由苏静组建的学生团队“乐享语小组”,就是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翻译成多国语言,助力非遗传承。苏静认为,多一个人看到非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就多一分希望。
“能!当然能做!不仅能做,我们还要发挥自身语言优势去做!”回想起组建团队时的点点滴滴,苏静仍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2022年,英语专业2020级学生向仙妹找苏静表达对非遗传承的兴趣,认真交谈后,苏静与学生一拍即合。随后,苏静迅速搭建起中国学生和国际学生沟通的桥梁,组织建成了“乐享语小组”,让非遗文化以新的形式与面貌“闪亮登场”。她引导同学们线下前往本地周边文化场所,运用汉语、英语、俄语、乌兹别克斯坦语、吉尔吉斯斯坦语等讲述纸雕、舞龙、花鼓戏等中国非遗文化。
创立公众号、撰写调查报告、发表论文、进行多语种配音、制作非遗宣传短视频……在苏静和乐享语小组同学们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非遗研究与传承中。苏静说:“非遗传承,我们责无旁贷!”
“我和学生是‘双向奔赴、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关系。”作为“90后”青年教师,苏静从学生口中的“苏老师”变成了“静姐姐”,称呼的变化不仅仅是因为苏静“年轻的娃娃脸”,更是因为她对学生的爱,填满了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上一篇 : 环球微资讯!清明及五一假期 这类车禁止走高速!京津冀联合通告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