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热点:70张图,打开香港的另一面

2023-04-10 15:31:14 来源:星球研究所

当你站在香港的街道上,会深切感受到都市可以有多密集。

作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城区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已高达25,684人,是北京的5.9倍,上海的4.6倍,连面积狭小的新加坡,人口密度也不及它的一半。


【资料图】

许多城市的发展受困于经济,而在香港,土地,却成为决定它生长的大手,迫使整座城市向上、向上、再向上,直到长出一片直插云霄的“城市森林”。

香港城市森林,摄影师@静言

城市似乎已经是香港的全部底色。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若从更远更高的视角看香港,你会发现,香港更多的土地属于山海。它们从四方涌来,占据了3/4的香港,并将城市紧紧包裹在怀中。

山海笔锋峥嵘,不仅画出了自然壮美,甚至画出了城市本身的形态。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展开这幅香港图卷。

一、群峰勾勒

在中国大陆的南端,广袤的南海北岸,有一片陆海相间的岛屿丘陵。这里山峰陡峻,海湾深狭。香港就坐落在这片山海之中。

从飞机上看香港的岛屿城市,摄影师@陈碧信

你若定睛细看,会发现香港其实由三部分构成:一个半岛——九龙,一个大岛——香港岛,九龙北部的陆地及其余262个海岛——新界。

早年曾有一座运送香料的小港,故称“香港”。

香港区位及地形示意,制图@松楠

这里本不适合建城。远古时期的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在香港全境塑造出数百座山峰,它们高低连绵,占据了80%的大地,比如香港早期的发展核心:

就是一座地势陡峻的岩岛,山地面积多达82%。

中部东西走向的群山将岛屿分为南北两半,其中太平山海拔552米,居高临下,俯瞰城市繁华。

而港岛对岸的:

背靠自西向东的一系列山峰,它们山势不高,却走势如龙。据说“九龙”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其中的狮子山大名鼎鼎,早期许多内地移民曾在它的山脚下建起在异乡的第一处落脚点。他们背井离乡,从零开始,在这座新城打拼出新生活。

这种拼搏的精神后来就以这座山峰命名,成为延续在香港人血脉中的“狮子山精神”

九龙再往北,即是香港面积最大的部分

这里有香港最广阔的低地与最高的山峰。矗立于此的大帽山,以957米的海拔高度,成为峰群之中的最高点。

大帽山位于新界的中部,图片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

在它外围,有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重重拱卫,它们甚至跨越海面,绵延至香港岛左侧岛屿——大屿山

岛上的凤凰山,以934米的高度,坐上群山之中的第二把交椅。

遍布全境的数百座山峰,塑造了香港的骨架。它们虽不算高,高度却变换极为迅猛,由此勾勒出多样的山峰线条。

其中最为尖削者:蚺蛇尖、钓鱼翁、青山,被冠以“香港三尖”的称号。

而陡峭险峻者的代表:飞鹅山,崖壁嶙峋,拥有勇敢者才能登顶独享的山城盛景。

香港飞鹅山自杀崖,山海险峻,观赏请注意安全,摄影师@屈文犇

也有地势平缓者,如大东山,山顶温柔绵延,落日铺洒在草木上,景色之醉美无愧于它的英文名:日落峰

峻拔的山峰错落挺立,深山丘壑之中数百条溪流奔腾,顺山势而下湍急成瀑,缓流成河,润泽出香港群峰的灵秀一面。

香港新娘潭瀑布,摄影师@鹿椰青

千山各有千山色,随后登场的海洋,又将这山骨泼墨,氤氲出另一片图卷。

二、大海泼墨

山峰形成后,距今约一万年前,海水逐渐上升,它填没山谷洼地,形成深阔的港湾,淹没山峰,形成千变的岛屿。

香港维多利亚港湾航拍,其原本是山脉的延伸部分,后由于山体断裂下沉被海水淹没形成港湾,摄影师@吴亦丹

随后的漫长岁月里,海浪不断冲刷群峰,塑造出陡峭壮丽的海岸。

惊涛拍岸,岩石被冲蚀,然后有了雄奇深邃的洞穴。

香港西贡的木棉洞,本为海浪侵蚀而成的洞穴,海浪的继续侵蚀打通了两边的洞穴,今天已成为海蚀拱,摄影师@鹿椰青

岩石被打通,形成横于海面的拱桥。

香港西贡的吊钟拱门,摄影师@廖庆强

岩石崩塌,显露出断折陡峻的崖壁。

香港北果洲的悬崖,山海险峻,观赏请注意安全,摄影师@Tibby

而风浪极大处,岩石破碎形成的砂质碎屑沉积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滩面广阔、沙质细软的大浪湾

大浪湾是著名的冲浪胜地,摄影师@SOY

大海的杰作不止如此,它还配合另一股力量,绘出香港更为奇特的海中景观。

这股力量要比山峰和大海出现的更早。

早到那时的香港还是一片河网纵横的平原,河流携带的大量沙泥慢慢沉积为岩层,随后在地壳运动无数次的挤压中,岩层由水平变为如今垂直于海岸边,香港最古老岩石之一的“鬼手岩”

香港黄角咀鬼手岩,摄影师@顾天择

这股来自地壳的力量持续塑造地表。它让火山爆发,炙热的熔岩于是在大地奔流,冷却后形成浅色六角岩柱,它们根根林立在海边,成为世界罕见的“万柱海岸”

破边洲的浅色六角岩柱,香港的六角岩柱分布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为世界之最,摄影师@阿东Dol

随后的日子里,香港经历过漫长的干旱,酷热的环境里,岩石中的铁质脱水氧化,形成独特的“海上丹霞”

香港岛屿赤洲上的褐红色砾岩和粉砂岩地貌,有“海上丹霞之称”,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也经历过湿润与干旱的交替,新生湖泊中的泥沙沉积下来,层层叠叠,叠成香港最年轻的岩层。

香港岛屿东平洲上的海蚀平台,东平洲拥有香港最年轻的岩层,图片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

直到山峰隆起,海面升高,山、海与早期地质变化的痕迹共同组成了香港瑰丽雄奇的山水底色,也孕育出万千生灵的栖息地。

这里是蝴蝶博物馆,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山野林间聚集了全中国11%的蝴蝶品种,一年四季均可见到蝶踪。

这里也是鸟类天堂,邻近深圳河河口地带的米埔及后海湾湿地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一站,每年为超过6万只水鸟提供栖息地,早在1995年就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香港米埔湿地,摄影师@李霖

这里更是海洋宝库,以仅占中国0.03%的海洋面积,养育了全国26%的海洋物种,其中包括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的中华白海豚。

香港中华白海豚,摄影师@吴颖/奇野中国

约五千年前,香港出现了最早的人类居民。随后为了躲避战火,历代均有移民来到香港安居,其中以邓、侯、廖、彭、文五个姓氏的移民最为著名。他们居住在新界一带,共称“新界五大族”

各族聚族而居、筑围自卫,建立众多具有防御性质的村落“围村”。

这些新的移民陆续修建起书院、祠堂、庙宇,更多的人潮在随后的时代涌来,他们在山海的缝隙中建造了一座“山海之城”。

三、山海之城

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的手中抢占香港岛后,选定的居住地点就是香港岛北部的狭长海岸。

这里南靠太平山、歌赋山、金马伦山,北有九龙半岛抵挡台风,港湾深阔,是很好的安居点。

维多利亚港,摄影师@王鹤

于是,一个沿着海岸的蛇形城市开始生长。

海岸中部为欧洲人居住区,集聚了欧式建筑风格的总督官邸、教堂、法院,今天仍是政府机构和文化活动中心,被称为“中环”

香港终审法院大楼,由设计过白金汉宫正面的英国设计师设计,摄影师@胡文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上环”,它位于中环的西侧,是华人居住的地方,建筑也充满中国传统特色,不仅有众多中国庙宇,还有华人的特色居所“唐楼”。

为了连接各处,一条与海岸线平行、贯通东西的交通干线建成,即为“皇后大道”

香港皇后大道中,摄影师@宋子麟

通往皇后大道的南北向街道,也沿着山势铺开,多弯曲而狭窄。

它们是如此之陡,以至于成为实实在在的,山海间的阶梯。

香港湾仔长长的楼梯,沿着山势而建,摄影师@DaninSum

这个细长蜿蜒的城市就是最初的香港:

它蹲缩在山脚下,海边桅杆林立,成排的房屋如梯田般沿山坡层层而上,穿梭其间的则是弯曲狭窄的道路。

19世纪的维多利亚港油画,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然而,山海之间的这片狭长地带实在太紧促。

就太平山来说,它距离海水最近处仅有1200米,注定了这座新城只能在山海的缝隙中艰难呼吸。

当数以百万的人潮逐渐涌入这座新城,这座小岛自身的容量到达极限,于是人们开始移山填海,沿海创造新的陆地。

这项工程早从1850年已经开始,总共造出了78平方公里的土地,等同于再造了一座“香港岛”。

香港湾仔许多土地就是填海而成的,今天已经是繁华都市的一部分,上文填海面积统计截止2022年,摄影师@赵高翔

城市的边界同时向外扩展,很快蔓延至海对岸的九龙半岛与新界。

住宅、码头、铁路、机场很快占满九龙的土地,另一个城市核心冉冉升起。

香港建成区扩张示意,制图@松楠

可这还不够。城市必须改变,它开始垂直发展,向上寻找空间,建筑沿山爬坡,长在山峰的空隙里。

香港华景山庄,摄影师@帽匠HatterWei

而电梯和钢架结构的发明,更使得高层建筑成为可能。

从1966到1973年的七年间,香港的最高建筑记录被多次打破。从28层、31层、34层,最终超过具有纪念意义的100米。

香港历年最高建筑,制图@王申雯

一座超高密度的垂直森林逐渐诞生。

在香港,30层以上的住宅和商业楼随处可见。2019年,它高度超过100米的摩天大楼达到了惊人的2580座,成为全球第一。

香港上环附近的高楼群,摄影师@称心

如何在山海的挤压中造一座城市,香港给出了答案。

它必须精巧安排手中的每一寸空间,所以垂直而紧凑。

20世纪50~60年代,政府建设的高密度安居房,四角方正,居住单位呈平行排列。

其中位于九龙的彩虹邨就是典型案例。它以数栋不超过20层的大楼,容纳了超过40000人。

彩虹屋邨,摄影师@你七哥

更多形式的高密度建筑也不停出现。

工厂被折叠在高楼中,篮球场被折叠在高楼中,连风靡香港的赛马运动的马厩,也被折叠在高楼中。

狭窄的商业街被各类店铺占满,它们抢占有限的空间,形成了香港街道密布的各式店铺招牌。

在这样垂直紧密的空间里,私家车被极度压缩,香港90%的出行都依赖于公众交通。

狭窄的街道甚至催生了世界上最窄的有轨电车:“叮叮车”。

香港有轨电车“叮叮车”,宽度仅为1.98米,摄影师@王楠

细长的线条交叠流动在这个立体城市中,它们供行人走动,

香港己连拿利天桥,摄影师@帽匠HatterWei

供巴士穿梭,

香港巴士穿越皇后大道山道天桥,摄影师@胡文迪

供汽车通行,

香港铜锣湾行车天桥,摄影师@鹿椰青

与此同时,这座城市又尽可能发掘更多空间,所以与山海极其贴近:

城区散落在山峰大海间,渡轮、桥梁与隧道穿越高山海港,连接起岛屿与岛屿,岛屿与陆地。

香港大帽山下望汀九桥,摄影师@君言

其中著名的“天星小轮”穿梭于九龙半岛与香港岛间的维多利亚港湾,两岸山脊高大,高楼林立,成为香港最令人难忘的“双城”景观

天星小轮上看两岸,摄影师@王琪

同时,香港的建筑沿山错落排布。通往半山的户外扶梯,可以轻易完成喧嚣闹市与青翠山坡的转换。

至此,香港终于从小渔村长成了直插云霄的“城市森林”

老一辈的香港人白手起家,所以信奉多劳多得,而高密度的城市网络又将生活节奏高度浓缩,所以香港人讲求效率:他们走路快、理发快,甚至吃饭都以极快的节奏进行。

香港澳洲牛奶公司翻桌效率奇高,据说最快30秒内可以完成点餐和上菜,跑堂会以简略术语“茶走”“飞边”等完成飞快点餐,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而当他们走出城市,只需短短路程,就会彻底放慢速度。因为他们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在更为纯净的自然郊野中,在巍峨的群山之中,辽阔的沧海之畔,自在“行山”

“行山”是个粤语词汇,它不仅是爬山,更像是在自然中漫行,如今已经成为许多香港居民的定期日程。毕竟城市之外的四分之三土地上,还有太多被保护完好的山海自然。

香港由于缺水,从1863年起就开始修建众多水塘以收集雨水。为了减少雨水流失,大部分山地被划为集水区,区内禁止建造房屋、耕地,同时广植树木,修复生态。

1978年于海中建成的万宜水库,是全港容量最大的水库。今天二十余个水塘遍布各处,已成为山海的一部分。

香港航拍万宜水库,以大坝围封海岸建成,摄影师@余明

不仅如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香港便开始设置郊野与海岸公园保护这片山海,相关保护条例一一出台。

1977年,香港第一个郊野公园,城门郊野公园诞生。

城门郊野公园,摄影师@鹿椰青

1996年,第一批海岸公园与海岸保护区划定。

鹤咀海岸保护区是首个划定的海岸保护区,摄影师@胡鑫沛

这些自然景观于是慵懒环绕着城市。它们甚至被规划成100多条不同种类的行山径,以满足不同爱好的人潮。

比如以曾任港督麦理浩爵士命名的香港最长山径“麦理浩径”,一路穿山跨海,曾上榜国家地理全球20条最佳行山路径。

香港麦理浩径第二段海岸线,摄影师@宋子麟

除此之外,还有体验传统渔村的文化径,以及漫游森林水塘的郊游径。

香港八仙岭郊野公园流水响郊游径,摄影师@彭昊山

这座城市于山海的缝隙中生长,又被更多的山海包裹,长成了一座真正的“山海之城”。

香港城市与山海紧密相连,摄影师@鹿椰青&帽匠HatterWei

于是我们看到:

重峦叠嶂的群峰勾勒出大地轮廓,那里有香港的千峰竞秀;波涛汹涌的大海泼洒出大地颜色,那里有香港的海岸争奇;而山海之间的夹缝中,城市森林肆意生长,直插云霄,那是香港的华灯璀璨。

繁华的香港,摄影师@泓Sam

自然的雄奇造物与人类的智慧巅峰,在同一幅图卷里完美融合却又各显峥嵘。

谁说这对比、这融合,不美,不动人?

飞鹅山,山海险峻,观赏请注意安全,摄影师@香港风光摄影师 Kelvin Yuen

上一篇 : 南非多省麻疹感染病例持续增加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