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日前,教育部在上海召开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目标,系统设计、有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政府、产业、学校合力协同加快组织机制创新,推动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师教育体系。
基于我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的积累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国家急需战略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需要重点在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水平校企导师队伍建设、核心课程建设、培养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改革。
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准确把握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及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提供包含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及完整的先进企业文化的学习氛围。因此,需要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建立企业全过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从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目标和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到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指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各个环节深度融合、协同育人。首先,需要各级政府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落实激励支持政策,协调保障各方利益,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推动校企自觉深度合作;其次,校企双方要坚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组织机构、合作模式、经费保障、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机制创新,推动产教一体化深入落地;再其次,要建立多主体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第三方组织共同参与评价,以保障协同育人目标的达成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核心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养成的重任,核心课程建设要有企业导师的深度参与,要着力做到四点:一是交融性,即课程内容是通过交叉融合多学科专业的知识、原理和方法等而形成的,这是由当前和未来各类工程专业共同具有的多学科交叉属性所决定的;二是综合化,即将解决一类工程问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技术等内容整合成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以利于学生解决该类问题能力的培养;三是项目化,即课程是围绕项目的完成进行建设和组织实施的,以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四是挑战性,即通过提升课程的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挑战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等。
培养标准体系建设。严格地说,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应该由四个层次构成,低层次标准包容高层次。总体标准:国家层面对各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提出的总体要求,由教育部和相关部委组织制定。国家标准:国家层面对各个工程专业类/一级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由教育部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各个行业对主体二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或行业工程师任职资格,由相关行业组织或部门制定。学校标准:学科专业点学校标准,由各高校自行制定。各层次标准的制定要遵循服务国家战略、追求质量卓越、面向未来发展、发挥宏观指导等原则。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创新引智基地执行主任、全国高校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联盟理事长)
上一篇 : 2023福建高考难度趋势预测 今年福建高考难不难
下一篇 : 最后一页